第三课 科举规范的创立和进步
教学目的: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知道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用途。
二、能力与办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规范既有益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兴盛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剖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办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规范,培养学生的比较剖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知道科举考试规范是促进唐朝兴盛的缘由之一,认识符合社会进步的考试规范的进步性,从而理解国内当今改革考试规范的正确性;通过知道国内科举规范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题: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进步
二、难题:唐朝科举制有哪些用途
教学办法:
解说、讨论、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1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时候念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大家一块儿知道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很多地主常识分子需要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很多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有哪些用途?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常识分子中选拔了很多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规范,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用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规范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科举规范的进步
先教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规范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什么?
2、你如何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什么规定?
师生一同总结入门知识:
唐朝科举规范:常科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好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很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规范比较
相同点:公平角逐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科举规范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解说。
1、让学生感悟国内科举规范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备非常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伴随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坏处和风险也愈来愈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的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知道 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